PETS三级阅读抓住文章的主旨要义2
Question:
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
[A]Weather maps are very impotant to students of geography.
[B]Weather maps can have a 30-day “outlook”.
[C]Students of geography should be able to make weather maps accurately.
[D]Those who major in geography shoul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of a weather map.
有些考生认为,只要选择答案在原文中能找到对应的句子就肯定是正确答案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有时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选择项正好与正确答案相反。从以上的四个选择答案看,我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但它们并非都是文章主题思想。A项只说气象图对学习地理的学生十分重要,但未进一步说明在哪一方面重要。假设A项是本文的主题思想,那么,文章的下一步发展就应该对这一论点作进一步的论述,只有这样,才能说服读者。但原文的发展并非如此,所以A项非正确答案。B项更不能充当本文的主题。因为,它只是说明weather map 中的一个功能。整篇文章都未涉及students要去制做weather map,因而C项也与原文大相径庭。只有D项与原文的主题句相吻合。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辨认主题句是获取段落(或短文)主旨大意的关键所在。何谓主题句呢?凡表述段落(或短文)主旨大意的句子就叫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
(1)意义表达的总领性比较强,相对其他句子来看,这种概括性更为明显。
(2)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
(3)段落中其他的句子一定是用来解释、支撑或扩展主题句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起到服从、论证、补充的作用。
一般说来,每篇文章(或每个段落)都有其主题句。主题句一般出现在文(或段)首或文(或段)尾,有时可能出现在文章的中间。还有的文章(或段落)没有明显的主题句,整篇文章(或段落)乃由一个隐含的中心思想统一起来。在这种文章(或段落)里,所有的论证性细节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由于文(或段)中各句子的重要性没有明显的差别,文章(或段落)的重心没有显示出任何方向性,所以读这种结构的文章(或段落)要找出其主题就不那么容易,须把每个句子所陈述的意思读都认真理解之后才能确定主题是什么。现请看下面的例子:
Joshna Bingham studied four years at the University of Paris and decided to leave before his graduation .He transferred to the University of Berlin and graduated with honors. Harvard Law School and later ,Boston College provided him with an excellent legal background. He is presently a corporation lawyer in Miami,Florida.
从以上这个段落,我们发现没有一个句子可以单独陈述该段落的主题,那么,作者写这个段落的目的是什么呢?通过仔细阅读和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之后,我们便可领悟,作者想告诉读者的是:Joshna Bingham received an excellent education.所以说这种文章(或段落)只能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理解作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推断出文章的主旨大意。
(二)领会作者的观点
作者观点和态度有时是从作者的直接表达中看出来。有时是从批驳他人的观点中体现的。有时是以具体事例来表明的。而除了与A节有一部分相同的解题技巧之外,B节部分还有它特别要注意的技巧:
1.把握指示语中包含的信息
指示语(directions)中包含了文章中涉及的主题内容。考生不要忽视了对指示语的阅读和其中信息的把握。
2.把握每段的中心意思和说话人的态度倾向
由于不同的段落都是关于同一个话题的不同观点,首先要找出说话人的基本观点倾向。不要受段落中的一些次要观点所干扰。而作者的态度倾向大多时候是从作者的措辞中体现出来。用褒义词表明作者是持赞成或喜欢的态度,贬义词则表明作者是持否定或讨厌的态度,而使用中性词则表明作者持不置可否或无所谓的态度。另外,要特别注意不同说话人的观点的细微区别,把握他们观点在程度上的不同。最后,要把握说话人的言外之意。有时说话人用的是讽刺的语气,那么他/她的言外之意可能与他/她的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3.利用比较法和排除法
由于B节是搭配题,因此可联系不同选项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先把观点相对鲜明的段落和选项搭配好,然后把剩下的选项好好进行比较,再到段落中去进一步寻找直接或间接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