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巴士网

从中英姓名窥探中西方文化

分类: 英语学习方法 

从中英姓名窥探中西方文化
On Cultur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摘要:在人类文明史中,中西姓名文化源远流长。本篇论文通过汉英姓氏的对比以及对英汉语姓氏庞杂的分析,认为作为人的认知标志及语用功能,中西姓名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很大。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可是姓氏的形成,绰号的形成都是大同小异的,在语用方面有许多共性。我们在研究中可以不断地加以挖掘与整理,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弘扬祖国的人文文化。
关键词:姓名;语用功能;共性;文化差异
 
引言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civilization of our mankind,there is a long history on the cultures of our names.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names as well as the analysis of the pragmatic phenomena of cultur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We have found that although cultural differences are obvious, similarities also exis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ere are still some wonderful language similarit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human names and nick names.
 
Keywords:the name cultures;pragmatic function;Cultural similarities; Cultural differences
 
[q1]引言
姓名所包涵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姓名不但折射某种历史文化,反映某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现实,而且还寄寓着人们的情感,希望,甚至无奈。姓名的这种文化特性,在中西文化中都概莫能外。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姓名的音声和字形都是有讲究的,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实。也有些人专门研究姓名学,并从《易经》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寻找哲学泉源,认为某个人的姓名包涵着其一生吉凶信息和命运的归宿,并据此占卦人生。这种研究姓名的组合与其命运的关系的所谓的学说至少说是经不起推敲的,根本的一条就是该学说几千年来所采集的文化样本是 “biased” (即统计学意义上偏差)的,因为很多“名副其实”之人都是出身豪门贵族,或书香门第,他们生下来就“名副其实”,穷人家的孩子是文化的底层,阿猫阿狗随便叫,他们的名字是和贫寒积弱挂钩的。正是由于几千年文化样本是“biased” ,从姓名占卦人生的学说和西方的基于科学实证的预测模型是格格不入的。

尽管大干世界各种姓名纷繁复杂,但作为人的认知标志及语用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很大,但在人类姓氏与绰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共通之处。人名文化是人类社会认知现象的反射。有许多中国学者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过分析研究。本文仅就中西语言文化共性和差异,特别是语用现象中的人名作一些探索以抛砖引玉,引起关注。本文拟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二、中西姓名文化的共性
1.中西人名文化演变
历代朝政更替,宦海沉浮,连年战乱,气候变化,民族迁徙与交融繁衍,人口众多等因素是英汉语姓氏十分庞杂的主要原因。《新编千家姓》收集的是现代最常见的汉语姓氏,但自古以来有记载的炎黄子孙的姓有5600多个。英美人姓氏按《新英汉词典》(1986年版)提供的常见姓有1686个,且英语民族的姓氏比人名更多(这一点与汉语相悖),英语姓的来源十分广泛,姓的产生较个人名为迟,但数量比个人名多得多,就1974年一项调查称美国人的姓多达128万个,其中三分之一为独姓,这与美国人好标新立异不无关系。中国姓名常见的只有3000个左右,最常见的约200个(这个数字接近中国《百家姓》所收姓氏数)。中国原有“张三/李四/王五”之说,“张”姓人数最多,而今资料统计“李”姓人最多,当时姓的多少牵涉到古代王朝赐姓与奖励制度,比如唐朝鼎盛时期,曾对一些有功将士赐“李”姓,“李”姓变多;相反的由于封建法典的残酷性,动辄满门抄斩,灭九族的所谓王法,导致了一些姓的减少或绝迹。
有学者指出,明代《万姓统谱》收录的近四千个姓只是当时民族间有过的姓氏总量的一半,如加上各少数民族的姓,中华姓氏数也许至少是五位数了。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爱尔兰、南非等国家,同时也散居于世界各地,特别是一些英联邦国家和地区,英语民族也属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同时又是历经动荡,多色彩的开放民族。他们形成的“根”并不限于英国本土,主要还在欧洲大陆上,在英国这个舞台上,英语民族及其语言的形成经历了六次外族入侵才得以实现。因此,英语民族不仅在血统上,而且在语言上都不可避免的带有入侵民族的印记,这在人的姓氏中也有明显反映。如Deforest,LeMay,VanBraun等姓,其中De/Le是姓氏前缀,来自法语;Van/Von分别出自荷兰语和德语.均用于构成姓氏。由此可见,今天的英语国家,民族结构复杂,外来民族的相互交融必然引起文化上的演变。  

2.汉英绰号文化涵义
绰号(nickname),一般都为贬称或是戏虐的外号,常有负面的文化含义,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成了惯偷者的绰号,《水浒》的“李鬼”乃成为冒名顶替者的别名。汉英语言在各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有文化含义的绰号,它们的借用,能激发人们的联想,使语言妙趣横生。l9世纪英国杰出的戏剧家R.B.Sheridan在其名著“The School for Scandal”中,给他笔下的人物取了一些很有趣的绰号,以讽刺他们的人格/性格的可悲可笑之处,揭露上流社会中绅士淑女丑陋的一面。采用这中绰号的夸张于法,能产生喜剧调侃的效果。如“Lady Snecrwzll”指擅长轻蔑嘲笑他人的人,”“Lady Teaser/喜欢挪揄他人的人,”“Joseph Surface”虚有其表的伪君子:“Snake”像撒旦式的恶魔。“大卫科波菲尔”中“Mudemlan”指谋杀人的家伙,表凶残之意,而中国同一时期的名著《红楼梦》。曹雪芹笔下的人物中就有“甄士隐,要将真事隐去,”“贾宝玉/假宝玉”原是块石头,县官“贾雨村”要将假语村官敷出,以愚弄百姓,金陵四大家族的四个千金的名连起来就读成了“原(元春)、应(迎春)、叹(探春)、惜(惜春),”名为富豪千金,其实都是悲凉苦命女子。在日常牛活中,绰号也随处可见,例如称胖的小孩为“胖胖”或是“圆圆”,英语也称“Fatty”;矮胖的人叫“胖墩”,英语称“Stout”;笑脸常开的人叫“Showy/,汉语叫“欢欢”;带眼镜的称“Four—Eyes”(四眼狗),中文就叫“眼镜”;称惧内的人为“Mr Henpeckcd”,中文称“气管炎”,暗含“妻管严”,称自以为聪明者为“Mr Smart”,中文称其为“小聪明”;一无用处的人为“Mr Good—for—nothing”,中国人称他是“饭桶/草包”,汉语还有戏虐称谓,这种称呼的形式不太礼貌,也不尊重人,有时有意用来戏弄人,拿别人开心,如“小姐、老外、兵哥、老冒、傻冒、眼镜、傻妮、丑妞、笨牛”等。这些称呼多有不恭之处。古人的著名的浑名也数不胜数。梁山泊好汉108将,人人皆知都有非常形象化的语用绰号。例如:宋江——仗义疏财——“及时雨”;吴用——智谋过人——“智多星”;李逵——脾气爆烈,行走如飞——“黑旋风”;石秀——勇猛无比——“拼命三郎”;张顺——游泳自如——“浪里白条”;顾大嫂——“母大虫”,形容她凶猛如“母老虎”之意。英语中也有一些集体诨名。例如,按照传统习俗,美国人被称为“Uncle Tom”(山姆大叔)或“Yankee”(美国佬);英国人被称为“John Bull”(约翰牛);美国的首都Washington D.C被称为“Chocolate City”(巧克力城);原因是80万居民中有40多万是黑人,他们的肤色像巧克力的颜色,故得此称谓。另外,在美国的“lost generation”指二战后垮掉的一代。“Hippies”指玩事不恭,蓄披肩长发的年轻人。英国的国王“Richard I”出于作战勇敢,铁石心肠而被称为“The Lion Hearted”(狮心王)。(P360)从语用功能上分析,人名中也有许多隐喻及明喻的用法。如:a.他神机妙算,是个小诸葛;B.他处世鲁莽,是个活张飞;C.她如此娇嫩,真是林黛玉;D.她太美丽,像西旋转世。(胡壮鳞P27)

二、从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里,人们对姓名的音声和字形都是有讲究的,古人云:名不正,言不顺;有其名必有其实,名为实之实。也有些人专门研究姓名学,并从《易经》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说寻找哲学泉源,认为某个人的姓名包涵着其一生吉凶信息和命运的归宿,并据此占卦人生。姓名大都具有一定的含义,或刻画某个人的性格特征。中文姓名自不待言,如“慧芳”是“贤慧”和“芳香”之意,一般指女性。英文姓名也是如此,例如美国总统乔治布什的“乔治”是源自希腊文“农场主”或“农民”的意思,延伸一步,就是“老实巴交”,“憨厚”的意思。“乔治”这个名字适合老布什和小布什,因为他们都是得克萨斯州农场主。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姓名的认识有时还反映一种强势文化对另外一种文化的傲慢与偏见。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西方人的名在前,姓在后,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在中国被称为“布什总统”,而非“乔治总统”。但是,西方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去理解中国人的姓名。比如,你是“张三”,他们就以为你姓“三”,名“张”。无奈,海外华人也只好随乡入俗,将自己的姓名倒过来写和念。比如,张三,李四,王老五,变成了“三张”,“四李”和“老五王”了。有些人为了工作和交流方便,在原来中文名字前加个英文名字,如 John(约翰),张三约翰,或约翰三张,简称约翰。从姓名看中西文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名字是一种代号,也反映了家庭的出身文化素质。西方人更多的把名字的意义给予了[q2]第一种(代号)。中国人把名字的意义给予了第二种(反映家庭的出身和文化素质)。西方是受宗教影响,中国是受儒家尊卑思想。两种思想本质是有不可调和的差异的。西方世界人人都是神的子民,神对待每一位都是平等的(除了犯下神所认定的罪名的)。为了区分要一个代号。中国世界是不同的,人类生来就有着本质的尊卑不同。有些仅仅有着类似一、二、三、四的名字,起这样的名字本身就是家庭出身的落后(乳名除外NICK NAME EXCLUDED)。旧世界结束,人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中国某些国家仍然沿用代号式取名。人类进入文明以来,大都是阶级社会。西方也是如此。为了区分贵族与平民(MOP),出现了姓。
第二,某种程度上说,西方更重视姓,中国则更重视名[q3]。如果姓名是三个字的中国人,平辈间无上下级关系我们习惯以名称呼。西方则更多的是叫姓。姓比名字更重要。我们仔细观察发现,西方常用名字就那么几个。生活中大部分起区分作用的还是姓。西方人叫中国人也是习惯叫姓。据我了解,西方的姓起源要早于中国,至于来历没有研究过。中国人的姓多半是官职,古国名,甚至山水自然。中国重视姓,是因为它代表血缘、家族,姓是区分家庭与家庭的纽带。中国人更加重视名,是因为在中国名字反映家庭的出身和文化素质。所以许多中国人经常为小孩的名字绞尽脑汁,甚至花钱请人代为取名,这也与文化差异有关。

      第三,中国人重字的烦琐和数量的简洁,西方人重音的复杂和大的长度。这与语言习惯有关,西方由于是表音文字,主重逻辑。中国人[q4]是表意文字或受表意文字影响(只有汉语是表意。日文既表意又表音)。所以注重字的烦琐,字越烦琐越体现了起名人的学问。一句话,汉语说:“偷书者,必重罚”。英文就要烦琐的多,要用从句才行。ANY ONE WHO THEFT BOOKS WILL BE HEAVY PUNISHED。看看吧,这就说明问题。
    第四,说说中国人起英文名的问题。这点极其能体现中西文化差异。广东作为开放较早省份,起英文名者较多,洋名一叫,农民也是洋人。有的孩子中国话还都不会说(包括广东话粤语)就找人起英文名字(有些可能还是法语名字),整天叫着那些中国人听不懂,西方人听不明白的音把孩子呼来唤去的,简直不伦不类。这也是我说的某些中国人小民意识在作怪。西方人绝对不起中国名字,中国人为什么就要用洋名字来壮身份?
第五,父母在给孩子取名的文化差异。在西方,有的家庭祖孙几代的男性都用同一个名字,其用意是祖祖辈辈代代相传,如小布什和老小布什都叫“乔治”,中国或中国文化里名字里包涵着辈分,不会出现同名。在澳大利亚的非法移民拘留中心里,有一对亚洲夫妇生了一个男孩,取名“菲力蒲拉多克”(Phillip Rudock〕,和澳联邦移民部长同名同姓。这对夫妇在非法移民拘留中心里度日如年,叫天不应,哭地不灵,其对移民部长的铁腕移民政策的怨恨可想而知,他们想向外界发出的吼声即是:“菲力蒲拉多克是我儿!”这显然是骂人的话。由于文化的差异,这骂人的话实属鸡对鸭吼,拉多克尽往好的方面理解,说你利用你儿子的名字和我套近乎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额外的恩惠。
 
三、结语
人名是人的识别标志,同时具有其独特的语用功能,从文化演变和涵义看,中西姓名文化有许多共通之处,姓氏的形成,绰号的形成都是大同小异的,在语用方面也有许多共性,可谓异曲同工之妙;同时,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差异很大,如姓和名的着重点、姓名的含义、烦琐程度和取名受到的外来影响等在中国和西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研究中可以不断地加以挖掘与整理,以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弘扬祖国的人文文化。
[q5]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
[4]陈延.英文汉译技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孙勉志.汉语环境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6]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
[7]阳芳琴,徐培成.英语语言文化教育丛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8]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9]胡壮鳞.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评语:
1. 论文的英文摘要欠准确,已帮你改进。
2. 论文的结构不够完整,引言部分没有注明,且没有结论部分。
3. 严格地说,此文缺少自己独立的观点;请将你引用他人的言论注明出来。
 [q1]一、引言
 [q2]第一种、第二种是指什么?
 [q3]这个结论不够严紧,如我们所知,中国人非常重视姓,因为它代表血缘、家族,不能仅从姓的数量上来确定重视程度;此外“中国”最好改为“中国人”。
 [q4]不是所有中国人的姓名有此特征,改成“中国人”较妥。
 [q5]没有结论部分

猜你喜欢

推荐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