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字母词“SOHO”
“SOHO”,是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首字母缩写,在使用汉语的国家和地区用得比较多。《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已经收录“SOHO”,释义为“小型家居办公室”。我认为这个解释不妥,因为“SOHO”指的是工作方式,不是“办公的屋子”或隶属于某机构的“办理行政性事务的部门”。汪惠迪先生似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把“SOHO”解释为“小型家居办公”(参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02年8月7日)。不过,他把“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理解为“Small and Home Office”,恐怕还是不够准确。这是因为英文“Small Office Home Office”中,“Small Office”和“Home Office”是并列关系;否则,何必出现两个“Office”?
“SOHO”,于上世纪80年代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起源于美国,当时仅指通过创办小型企业或家居企业实现自主就业的工作方式。现在,英文的“SOHO”所指范围扩大了,包含两种工作方式:一种仍是原来的“自雇”工作方式,英文还常称作“small business/home-based business”;另一种是“受雇”,指员工在家里为某企业工作。这种“受雇在家工作”,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当时英文曾用新造的“telecommuting”(1974年产生)表示,直译的意思为“远程上班”。
只指“受雇在家工作”的“telecommuting”,汉语以往没有统一的用语,一般意译成“在家工作”“在家办公”“在家上班”等。“在家工作”,内地媒体最早见于1981年10月《读书》杂志上董乐山先生的《托夫勒的“三次浪潮”论》一文;“在家办公”,1992年在《南方周末》上露面;“在家上班”,1995年在《人民日报》上出现。台湾的《新词语料汇编(二)》,收录了1998年台湾近十家主要报纸使用过的新词语,“在家上班(制)”也在其中,例句是:“惠普科技……在已推行多年的弹性上班与部分工时制度之外,再增加了在家上班的设计,让员工享有更多样的上班方式。”
1998年左右,“SOHO”开始在内地媒体上出现。从此,原先只指“受雇在家工作”的“在家办公”等,像现在英文里的“SOHO”一样,开始用来兼指“自雇”和“受雇”两种在家工作方式。有时,“SO?鄄HO”还直接指“在家办公的人”,即所谓“SOHO族”。“SOHO”偶尔还用作动词,如2002年11月9日的《人民日报》上有一篇文章,标题是“今天,你还SOHO吗?”
值得注意的是,汉语中使用的字母词“SOHO”,意义范围要比英文的“SOHO”小一点,似乎从一开始就脱落了原词里“创办小型企业”的意思。另外,由于“SOHO族”在自己家里“上班”,衣着比较随意,衬衣领子可以敞开着,所以英文里还称之为“open-collar workers”(1988年产生)。这个词,汉语已意译为“敞领(阶层)”,不久前在内地媒体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