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业英语证书(银行类中级-银行会计)考试大纲
分类: 商务英语
本考试要求应试者掌握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基本概念,并熟悉经济理论及其运用,掌握不同类型的会计运算工作,掌握银行业基本知识与实务,与银行业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及国际惯例,掌握了解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务和基础知识。能运用英语处理银行业务函电、信件和能够阅读英语金融专业报刊、杂志,熟练地从事银行业务操作和管理工作。本考试要求应试者四年内通过《经济学》、《会计学》、《银行业务》、《法律》4科考试及相关听力。
《西方会计学》英语纲
宗旨
本考试注重测试考生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同时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的会计运算工作,并能独立处理期末帐目及基本财务分析。
考试范围
1、会计记录
-日记帐
-现金簿、(现金帐户)与日记帐
-分类帐帐户
-保管会计记录的原则
2、会计学理论
-财务报表的制作
-历史成本、持续经营概念、纯利的计算法、确定营业收入
-会计词汇、会计方针
3、会计程序实务
-会计等式
-会计循环
-复式簿记
-日记帐入帐法
-试算表的制作及其意义
-应计项目与迟延项目的会计处理、资本支出与收益的区别;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营业资金的定义
-购货的会计处理、折旧与固定资产变卖、折旧准备的计算方法
-资产与负债的估价
-会计处理:存货、债务人、坏帐及呆帐、贴现、现金与债主
-统制帐户的制作:银行对帐单
-营业损益表
4、期末帐目
-独资与合资企业期末帐目的制作;商誉的处理
-有限公司期末帐目的制作;备抵与储备的会计处理
5、初级成本会计
-成本习性、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别;保本点(损益两平点)的计算及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归纳成本法及边际成本计算的区别
-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直接材料、直接工人;制造费用成本(包括直接与非直接成本);生产成本与期间成本、主要成本、加工成本
-与决策有关的成本概念: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增量成本、差量成本、沉没成本、可避免成本及不可避免成本
6、会计分析
-会计财务分析;比率分析
考试时间:2小时30分
考试形式:本考卷分四部分:甲部(10%)必答《对错题》(以10题为限),每题1-2分(包括更正错题);答《对》题获一分,答对《错》题连更正,共获2分。乙部(10%)必答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丙部(40%)必答4题,每题10分,丁部(40%)考生可于三题中选答其中两题,每题各20分。甲、乙部问题主要测试考生对会计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认识,丙部为一般会计入帐记录工作,丁部为期末帐目的制作及对会计财务分析。
计算器:考试只可使用不发声响及不能输入程式的计算器。
参考书目:《banking certificate accounting》(香港银行学会出版)
《西方会计学》英语纲
宗旨
本考试注重测试考生对会计基本概念的认识,同时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不同类型的会计运算工作,并能独立处理期末帐目及基本财务分析。
考试范围
1、会计记录
-日记帐
-现金簿、(现金帐户)与日记帐
-分类帐帐户
-保管会计记录的原则
2、会计学理论
-财务报表的制作
-历史成本、持续经营概念、纯利的计算法、确定营业收入
-会计词汇、会计方针
3、会计程序实务
-会计等式
-会计循环
-复式簿记
-日记帐入帐法
-试算表的制作及其意义
-应计项目与迟延项目的会计处理、资本支出与收益的区别;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营业资金的定义
-购货的会计处理、折旧与固定资产变卖、折旧准备的计算方法
-资产与负债的估价
-会计处理:存货、债务人、坏帐及呆帐、贴现、现金与债主
-统制帐户的制作:银行对帐单
-营业损益表
4、期末帐目
-独资与合资企业期末帐目的制作;商誉的处理
-有限公司期末帐目的制作;备抵与储备的会计处理
5、初级成本会计
-成本习性、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的区别;保本点(损益两平点)的计算及保本分析;边际贡献;归纳成本法及边际成本计算的区别
-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直接材料、直接工人;制造费用成本(包括直接与非直接成本);生产成本与期间成本、主要成本、加工成本
-与决策有关的成本概念:相关成本、机会成本、增量成本、差量成本、沉没成本、可避免成本及不可避免成本
6、会计分析
-会计财务分析;比率分析
考试时间:2小时30分
考试形式:本考卷分四部分:甲部(10%)必答《对错题》(以10题为限),每题1-2分(包括更正错题);答《对》题获一分,答对《错》题连更正,共获2分。乙部(10%)必答选择题共10题,每题1分。丙部(40%)必答4题,每题10分,丁部(40%)考生可于三题中选答其中两题,每题各20分。甲、乙部问题主要测试考生对会计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认识,丙部为一般会计入帐记录工作,丁部为期末帐目的制作及对会计财务分析。
计算器:考试只可使用不发声响及不能输入程式的计算器。
参考书目:《banking certificate accounting》(香港银行学会出版)